內容來自sina新聞

戶籍改革既要懷抱理想也要尊重現實

  南方日報評論員

  中共中央政治局6月30日召開會議,審議通過瞭《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會議指出,加快戶籍制度改革不搞指標分配,不搞層層加碼,要積極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由主要對本地戶籍人口提供向對常住人口提供轉變,逐步解決在城鎮就業居住但未落戶的農業轉移人口享有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問題。

  近年來,各地積極探索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取得瞭明顯進展,但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一,迄今尚未形成全國性的操作細則,而且改革舉措更多涉及中小城市和建制鎮,吸收勞動力較多的大城市、特大城市的相關改革較為滯後。其二,有的地方政府對"土地財政"過於依賴,時有趕農民上樓、農民過度市民化的現象發生,但被轉戶者獲得的公共服務並沒有明顯增加。這就是為什麼此次會議要求不搞指標分配,不搞層層加碼。其三,農民工市民化落戶門檻高。從各地尤其是一線城市出臺的落戶條件看,其主要對象是投資者、人才精英、農民工中的出類拔萃者,一般農民工短期內很難達到落戶條件要求。

  遵循問題導向的原則,未來戶籍制度改革首先應當做好頂層設計。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戶限制,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戶限制,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嚴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規模。這應當成為戶籍制度改革細則的宏觀指導。其次,不搞指標分配和層層加碼,防止戶籍制度改革成為土地財政的利益輸送帶。最後,應使用量化打分制度激勵流動人口轉戶。流動人口在城鎮落戶,首先應取得居住證,然後再通過對學歷、職稱、居住年限、納稅、社保繳費、守法、文明程度等指標量化打分,以綜合積分排名激勵農民工取得落戶資格,平穩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我省4年前出臺的"積分入戶"政策就是戶籍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積分入戶"政策是一個對所有外來務工人員開放的制度設計,既兼顧瞭城市管理資源稟賦限制的現實狀況,同時也打通瞭外來務工人員落戶城市的通道,使外來務工人員落戶從原來的"高門檻、一次性"過渡到今天的"低門檻、漸進式",而戶籍承載的福利也可以分步驟獲得,從而為普通勞動者的社會流動提供瞭一個階梯。實踐證明,"積分入戶"政策符合國情、省情和民情,實施以來取得瞭良好的社會效果,已經被視為戶籍改革的可行路徑。

  在肯定"積分入戶"的開創性意義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不足。比如,每年限定的入戶名額遠不能滿足外來務工人員的入戶熱情,現有的教育資源還不能滿足隨遷子女的公平教育訴求,基本公共服務制度尚有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的缺口。"積分入戶"政策的問題根本上還是因為戶籍制度附帶的社會福利過大,難以大規模推進。戶籍制度改革之所以特別敏感,就在於它是直接與就業、住房、醫療、教育、養老以及其他社會福利掛鉤。也就是說,要把一個農民轉變為名副其實的市民,政府要投入不少財力。根據我國許多城市的實際情況,要在不降低原有市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的前提下馬上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是有難度的。

  不顧基本公共服務的能力盲目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是不切實際的制度安排。在目前情況下,戶籍制度改革較為切實的辦法就是因地制宜、區別對待。由於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公共服務水平較低,地方政府的負擔較輕,可以完全放開小城市和小城鎮的戶籍落戶限制。其次是逐步放開大中城市的戶籍落戶限制,落實"積分入戶"政策,先後分期分批落戶,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民工市民化。最後是在尚不具備大規模放開戶籍落戶條件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逐步改變以往按戶籍人口配置公共資源的政策,著力改善農民工的公共服務待遇,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戶籍制度改革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隻有堅持統籌謀劃、因地制宜,才能成功推進。既要懷抱理想,又要尊重現實,戶籍制度改革大關就一定可以被攻克。

信用貸款貸款率利貸款全省皆可處理



敬請關註"foshanleju"

新聞來源http://fs.house.sina.com.cn/news/2014-07-02/08474259117.shtml

宜蘭縣車子貸款利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violacur1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